网站地图| XML地图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
更多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电话:400-0117-598(北京)

电话:0371-63300778(郑州)

地址:郑州市金水区俭学街果盛中医药文化

教育实践基地

您现在的位置:主页 > 中医理论 >

裴正学《内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内涵与模式》

作者:中医基础理论 发布:2021-11-26 09:53 来源:www.yangshengshipu.com.cn 阅读:

裴正学《内科领域中西医结合的内涵与模式》
 
    在内科范畴内中西医结合的内涵应体现中西医相互取长补短的特点。这里应突出中医的整体观与西医的局部观的结合,中医宏观与西医的微观的结合,中医的机体反应观与西医的病原致病观相结合。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在内科临床工作中设计一定的工作程序,这种针对每一种疾病的中西医结合程序,也可以叫做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该模式在兼顾具体临床需要的同时,必须有利于整体中西医结合理论及临床的进一步深化的需要,从而为发展当代中医做出贡献。
 
    一、内科领域内中西医结合的内涵
 
    1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把西医对疾病的微观认识引入中医辨证体系,是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的当务之急,这一临床方法的实现,在形成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同时,中医将由此进入实验研究之途。由于中医在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只重于逻辑思辨,不重于实验研究,这就完全忽略了只有用现代科学手段才能发现的对洞察疾病内在实质至关重要的微观指标。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必须与现代微观指标相结合,才能克服传统辨证论治不足的一面。试以肝病为例说明这一问题。传统的中医从宏观入手,将肝病分为肝气郁结、肝木克土、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气滞血淤等病理类型。肝气郁结宜疏肝解郁,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味;肝木克土宜疏肝和胃,方用逍遥散加味;肝胆湿热宜泻利湿热,方用龙胆泻肝汤加味;肝肾阴虚宜滋补肝肾,方用乙癸同源饮加味;脾肾阳虚宜温肾健脾,方用实脾饮合五苓散加味;气滞血淤宜行气活血止痛,方用膈下逐淤汤合金铃子散加味。如果在上述宏观辨证的基础上,把现代医学的微观数据,如肝功、血浆蛋白、胎甲球蛋白等的变化,加以应用,并用中医辨证的观点全面考虑,则必然大大地加强中医对肝病的全面认识,从而提高现有的治疗效果。笔者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初步发现了一些规律,可供同志们在这方面实践时参考。欲使GPT下降,可在传统宏观辨证的基础上选用银花、连翘、公英、败酱、夏枯草、板蓝根、龙胆草、垂盆草等清热解毒药;欲使絮浊变化改善,则可重用党参、黄芪、丹参、首乌、当归等扶正固本药。以药测证,前者当属实证,乃热毒为患;后者当属虚证,多气血双亏。GPT的上升乃血清转氨酶含量之增加,此为“有余”;絮浊之增加,乃血清白蛋白之减少,此为“不足”,《内经》云:“损其有余”、“补其不足”是为正治,因此GPT之上升用清热解毒法,絮浊之改变用扶正固本法。在乙型肝炎三系统之调节中,笔者辄以清热解毒法降低表面抗原滴度,以扶正固本法使E抗原阴转。现代免疫学认为抗原抗体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乙肝三系统的中医辨证应该是虚实相兼,治疗当以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并重,才能药中病的。
 
    2病原观与机体反应观的结合
 
    西医注重病原的致病性,在这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有关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导致了各种抗生素的产生,从而对大多数感染性疾患,容易产生显著效果。但因感染而引起的后遗症——正气虚损、气血不和等(包含植物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系统等的紊乱),单纯的病原观却不能取得满意效果。中医注重机体的反应性,《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论述,奠定了中医对机体反应性的认识基础,中医历来通过“扶正固本”、“活血化淤”等法对植物神经系统、代谢、免疫等系统达到调节作用。鉴于此,感染性疾病之急性期抗生素疗效较佳,转入慢性后则需中医调节。现以骨髓炎的治疗为例说明这一问题。骨髓炎的急性阶段因致病菌(含其毒素)直接作用,患者之局部呈现一派以感染为主的证候,在治疗上应以抗生素,配合中药清热解毒、活血化淤则可。骨髓炎转入慢性阶段后,全身感染症状缓解,以局部骨质破坏、骨皮质代偿性增生、窦道不愈、脓性分泌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治疗时则不必给予西药抗生素,而单用中医扶正固本、祛痰散结、活血化淤等加减治疗,即可收到很好的疗效。又如对急性胰腺炎的治疗,可采用抗生素配合中药通腑、理气;而慢性胰腺炎之治疗,则单用中药疏肝健脾、通腑理气则可。再如急性气管炎用抗生素甚佳,慢性气管炎服用中药调理则疗效满意。在临床上还有一些在病原上未能被现代医学查明的疾病,或虽已查明,但未能研究出针对该病原的有效药物,此类疾病的治疗,目前仍以中医中药疗效为好,如病毒性肝炎、肾炎、再障、溶血性贫血、结缔组织病等。中医通过调节机体反应性的办法,对上述疾病的真正病原形成反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治疗目的。
 
    3整体观和局部观的结合
 
    中医的整体观点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特色,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精华所在。但是,认识疾病还必须对其发病部位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如对其有一准确的洞察,对辨证论治自能有所裨益。以外感表证为例,中医传统分为风寒与风热两类,其诊断依据是前者证见头痛、发热、恶寒、身痛、有汗或无汗、脉浮缓;后者证见头痛、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口渴、脉浮数。这一由整体观念形成的诊断依据固然反映了风热、风寒的特点,但初学者经常在脉之数与不数,口之渴与不渴,汗之多与不多等问题上无法准确权衡,加之个体之神经类型、生活习性、当时的情绪、劳动条件等之不同,也能明显影响上述症状之稳定性。因此风寒、风热之辨认仅属文字之区分,掌握绝非易事。用中西医结合的观点来看,风寒多属病毒感染范畴,风热则偏于细菌感染范围(如咽峡炎、扁桃腺炎等)。在这一前提下人们开始用局部观察来补充传统中医四诊之不足,即使用西医之压舌板诊察咽峡局部之红肿、扁桃体之肿大化脓、咽后壁滤泡之增生等作为诊断风热之附加条件,从而使风热、风寒之鉴别诊断较前确切,即使初学中医的人也容易掌握。再以妇科崩证为例,传统中医辨证往往把功能性子宫出血与宫颈癌出血混为一谈,在治疗上也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因此经常造成误诊,甚至导致宫颈癌患者错过了有效治疗期限。如果将中医传统的整体观点与西医的局部内诊相结合,则能使二者严格区分,从而使中医对功能性子宫出血的辨证论治进一步排除困扰,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整体和局部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重要组成部分,它能使临床诊断更趋准确,从而大大提高疗效。
 
    二、内科领域内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模式
 
    1模式的提出
 
    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探讨、基础和临床研究等方面,国内外学者均有大量报告和论文,尤其是近10年来,各地中医、中西医结合界就上述内容召开了一系列学术会议,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好局面、好形势。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临床中,如何起步?能否提出一个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的具体模式?这一模式既是日常病房、门诊接诊病人的既定程序,又是书写中西医结合病历的指导规范,更应该在推动中西医结合事业、发展实现中医现代化方面具有前瞻性意义。笔者带着上述思维提出了中西医结合临床工作“十六字方法”,这十六字是“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1984年该方法首先在甘肃省新医药学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科开始应用,它成为指导该科住院、门诊诊疗工作的既定方针。通过8年的临床实践证明,此方法能够统一全科中医、中西结合医护人员的思想,并能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整体观与局部观相结合、病原观与机体反应观相结合等三方面发挥充分的作用。1990年开始,在甘肃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每年举办一期全省中医院住院医师提高班,提高班以贯彻“十六字方法”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常见病、多发病的讲授,使全省各地73所中医院住院部的诊疗工作在“十六字方法”的统一下,较前有了明显的起色,大家一致认为本“方法”对中医院医疗临床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十六字方法”被誉为“十六字方针”。1987年7月、1990年8月,笔者先后在北京、昆明、贵阳、大连等地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应邀作了“十六字方法”的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同道的认可。1992年4月,由笔者牵头西北五省中西医结合专家发起编写一部《中西医结合实用内科学》,在兰州召开的全体编委会议上,编委会一致通过了由笔者起草的编写大纲、编写体例、编写细则,同时确定本书编写的主导思想为笔者提出并经多年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
 
    2模式的内涵及意义
 
    “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的“十六字方针”,可作为当前中西医结合内科范围内临床使用的暂行模式。“十六字”由四个句子组成,形成四个连续性含义。首先是“西医诊断”,即接诊病人后首先必须弄清西医诊断,要弄清西医诊断必须借助一切应该借助的西医诊断手段。在确定西医诊断的前提下,再开始进行模式中的第二步即“中医辨证”,这种辨证是在西医诊断确定下的辨证,是在特定条件下的辨证,因此大大增加了辨证的准确性,犹如在渔网内捞鱼,较之在大海中捞鱼自然要准确得多。“中医辨证”一如传统法则,尽量采用传统辨证内容,如六经辨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病因辨证等,同时还可参合历代医家有关类似该病的辨证经验和观点。西医诊断明确后的中医辨证,自然地将西医的微观、局部观、病原观与中医的宏观、整体观、机体反应观,在医生思维中相互结合,把对整体疾病的认识上升到中西医结合的认识水平,由此既克服了传统中医忽视局部的不足,又纠正了单纯西医忽视整体的偏向,更重要的是久而久之,中西两种医学在认识上出现许多结合点,这种结合点是两种医学在认识上相通的部分,预计这种结合点首先由临床提出,再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待其再回到临床时,该论点已为人们所公认,既具现代中医特色,同时又属现代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随着这种结合点的越来越多,中西医结合也由点到面,向更深层发展。西医诊断和中医辨证的结合,所形成的综合认识为中医辨证拟方创造了更确切的基础。认识第三部分“中药为主”必须和第四部分“西药为辅”结合起来看,两部分共同组成了一个概念,即突出中医方药的治疗作用。由此可知本方针之主要目的是发展中医,而非发展西医,进一步认识中西医结合的整个含义,其目的也在于此。“十六字方针”作为当前内科范畴内中西医结合的临床方法模式,旨在通过“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观点,完成发展当代中医大业之重任。我们多年来的临床实践发现,这样结合所选用的方药,不仅疗效卓越,尤其具有较大的可重复性。
 
    3模式的临床应用
 
    “西医诊断,中医辨证,中药为主,西药为辅”之临床模式可应用于任何系统之内科疾患,现通过实例说明。
 
    (1)胃脘痛
 
    本证候系由多种疾病引起之临床证候,如果不首先弄清西医诊断,就去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则必然难于抓住疾病要害,轻则投药不效,重则形成误诊、误治。有时把胰腺炎、胃穿孔等当做一般胃病去辨证论治,则会延误病情,甚至造成不测。如果在“中医辨证”之前,首先进行“西医诊断”,则不但可以克服上述弊端,同时还可在病证结合中发展中医。对胃脘痛之西医诊断,应采用钡剂造影、胃镜检查、病理活检,必要时通过B超等排除肝、胆、胰、脾等部位之疾患,应用一切可以采用的西医手段确诊胃脘疼痛之真正病原。通常引起胃脘疼痛之疾病大体有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肥大性胃炎、慢性胰腺炎、慢性胆囊炎、慢性肝脏疾患等。另外如胃穿孔、急性胰腺炎、肝脓肿等常可引致胃脘部剧烈疼痛,如不及时治疗,则有生命危险。确定胃脘疼痛之上述诊断后,再进行“中医辨证”,自然要准确得多。溃疡病通常伴泛酸、嗳气、腹胀、纳呆、乏力、苍白等,属脾胃气虚者多,香砂六君子汤、黄芪建中汤、良附丸等为常用方剂;慢性萎缩性胃炎则常有胃脘烧灼性疼痛、舌苔厚腻等,属湿热互结于心下者多,半夏泻心汤、黄连汤、黄连解毒汤等为常用方剂;胆道疾患则多伴口苦咽干,右胁疼痛,痛向右背放散,属邪客少阳者多见,大、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胆道排石汤、金钱草、半枝莲、虎杖等为常用之方药;胰腺疾患则痛向左上腹放散,伴腰痛,大便溏薄或干结,急性发作时则疼痛剧烈,甚至出现四肢冰凉,脉微欲绝等亡阳证候,柴胡疏肝散、丹参饮、金铃子散、大建中汤、三黄泻心汤、五味消毒饮为常用之方药;胃穿孔如系慢性穿孔,中医尚有活络效灵丹、桃红四物汤加减使用,急性穿孔如保守治疗不效则立即请外科手术治疗。
 
    (2)胸痛
 
    冠心病、胸膜炎、肺部炎症、肺癌、胸膜间皮瘤、肋间神经痛、慢性胰腺疾患、肝脏疾患、心脏瓣膜病、心律不齐等均可产生胸痛之症状。首先通过西医诊断明确胸痛的原因,再进行中医辨证。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治法宜宽胸理气、宣郁通阳,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结合近年来有关冠心病的中西医结合研究,选用活血化淤药物,如冠心Ⅱ号、冠心苏合丸等。胸膜炎则属中医“悬饮”、“结胸”范畴,临床可在十枣汤、大陷胸汤(丸)、小陷胸汤等方剂中进行选择,一部分病人具邪客少阳之证,可以小柴胡、大柴胡汤加减治疗。肺部感染常有大叶性肺炎、支气管肺炎、病毒性肺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之不同。各种肺炎中医统称为实火蕴肺、痰热咳嗽,应在麻杏石甘汤、大青龙汤、泻白散、葶苈大枣泻肺汤等方剂中进行选择,必要时给予五味消毒饮加强清热解毒作用;气管部位之炎症当属风热或风寒,可在桑菊饮、荆防败毒散、苏杏散、麻黄汤、桂枝汤加厚朴杏子汤中进行选择;支气管哮喘属中医之肺胀、痰喘范畴,应在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苏子降气汤、厚朴麻黄汤中进行选择;肺气肿属“肾不纳气”,如合并感染则又属“上盛下虚”,用方当在苏子降气汤、都气丸中进行选择;支气管扩张可属风热、风寒,亦属肺胀,如有咯血又当以“血热妄行”或“气虚不能摄血”论治;肺心病则属中医支饮范畴,法当行痰利水、镇重安神,方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柏子养心汤等。肋间神经痛证属少阳部位之气滞血淤,当在柴胡疏肝散中加入行气活血药,或用复元活血汤、桃红四物汤、活络效灵丹加穿山甲、皂角刺、乳香、没药等。慢性胰腺疾患应属肝气郁结、肝木克土,方用柴胡疏肝散、逍遥散、大小建中汤等,痛甚则加元胡索、川楝子。肝脏疾患则以治肝为本,重在调节肝功,中医辨证还是以肝气郁结、肝木克土为主证,方以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强肝汤等为选择对象。另如前述,肝功能中絮浊增加显著者,重用黄芪、丹参、首乌,转氨酶升高显著者,重用公英、败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前者因白蛋白减少,此为“不足”,当系虚证,故用补法;后者为转氨酶增高,此为“有余”,当系实证,故用清热解毒法。心脏瓣膜及心律不齐通常属“水气凌心”、“湿困心阳”、“血不养心”、“气血双虚”等证,当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柏子养心汤、炙甘草汤、生脉散中进行选择。肺癌、胸膜间皮瘤则应早期请西医专科会诊,如错过手术机会,则需进行西药化疗、放疗,此时中药以扶正固本法配合,常可减少化疗,放疗之副作用。

    (3)少腹痛
 
    妇科盆腔炎症、子宫肌瘤、痛经、膀胱炎、膀胱及泌尿系结石、膀胱癌、结肠炎症(非特异性与特异性)、阑尾炎等均可引致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少腹痛。先通过现代医学之理化检查等检查方法确诊引致少腹疼痛之疾病,然后进行中医辨证。
 
    妇科盆腔炎症不论是附件炎或是盆腔较广泛之炎症,多属中医之“湿热下注”,如果疼痛剧烈当属“下焦血淤”,应在四妙散、完带汤、清带汤、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汤、桃红四物汤中进行选择,必要时加入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之品。子宫肌瘤则根据B超提示之大小、位置确定治疗原则,通常直径在2cm以内之肌瘤,可服用中药消散,如果肌瘤太大、位置在子宫颈口,则宜及早转西医妇科手术。中药治疗子宫肌瘤,原则上遵《金匮》“妇人宿有症病”条之理法,以桂枝茯苓丸合当归芍药散为主方,酌情加用三棱、莪术、乳香、没药之类,此属“通因通用”法,即用活血之法治宫血过多之意。子宫肌瘤除经来腹痛之外,其主要证候当属月经过多。痛经之辨证仍属“下焦血淤”,治则以活血化淤法,可在少腹逐淤汤、血府逐淤汤、桃红四物汤、桂枝茯苓丸中进行选择。膀胱炎症(含泌尿系之非特异性感染)因有尿频、尿急、尿痛之膀胱刺激症状,中医向有“湿热结于膀胱”之说,方有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甘露消毒饮、四妙散等可供选择,少腹疼痛明显者可加用金铃子散、失笑散。结肠炎中包括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痢疾中医传统均以“湿热”结于大肠论治,用“清热利湿”法,可在香连丸、芍药汤、连理汤、葛根芩连汤、枳实导滞丸、白头翁汤等方中进行选择,如确诊为阿米巴痢疾,可在前述方剂中重用鸦蛋子、苦参。溃疡性结肠炎多属中医“太阴虚利”,法当补肾健脾、清热利湿,方在理中汤、附子理中汤、连理汤、乌梅丸、诃藜勒散中进行选择。阑尾炎古称肠痈,《金匮要略》留下了大黄牡丹皮汤、薏苡附子败酱散两张疗效确切的好方剂,后人又提出了红藤、夏枯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竹叶椒等治疗阑尾炎之有效药物,均可选择应用。泌尿系结石(包括膀胱结石)大体上属中医之“石淋”、“血淋”范畴,病机亦为“湿热下注”之类,法当清热利湿,方药可在石苇散、玉淋散、消石散、八正散、小蓟饮子等方剂中进行选择。膀胱癌则宜早期诊断、早期西医手术治疗,错过手术机会之患者,可作西医之化疗(包括全身化疗和局部膀胱之灌注)、放疗,中药可以扶正固本法行辅佐治疗,以减少化疗、放疗之副作用。
 
    (4)胁痛
 
    肝炎、肝癌、肝脓疡、肝血管瘤、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胆囊癌、胰腺疾患等均可引起胁痛。确定上述诊断,再进行中医辨证。
 
    肝炎之中医辨证已如前述,以“肝气郁结”、“肝木克土”论治,则大多见效,痛著者可加用金铃子散、乳香、没药、青陈皮等。
 
    肝血管瘤则属肝气郁结、气滞血淤,在逍遥散、小柴胡、柴胡疏肝散等方中进行选择,并重用活血化淤药如乳香、没药、水蛭、土鳖虫、汉三七、三棱、莪术等长期服用,可使肝血管瘤缩小,肝区疼痛消失。
 
    脂肪肝多属肝气郁结,一般兼有血淤者少,病在气分,治法重在行气疏肝,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木香、佛手、青陈皮、木瓜、黄芪、丹参。
 
    胆囊炎与胆结石经常互为因果,二者之病机统属湿热蕴结于肝胆,急则少阳,缓则厥阴。少阳者可在小柴胡、大柴胡、三黄泻心、丹参饮等方中加减运筹,湿热重加虎杖、金钱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蚤休,痛重加元胡、川楝子、乳香、没药;厥阴者可在暖肝煎、四逆散、疏肝散等方中加减进退,黄疸加硝石矾石散,痛重加大枳实、木香量,亦可加金铃子、元胡,合并湿热加金钱草、虎杖。
 
    肝脓疡古称肝痈,证系热毒内结于肝,治当疏肝泻火、清热解毒为法,方药可在大柴胡、龙胆泻肝、当归龙荟丸等方中加减化裁,加用二花、连翘、公英、败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之类。
 
    肝癌、胆囊癌一经确诊,先请西医专科会诊,争取早期手术,如已失去手术机会,则可以中药试治,大多数情况属湿热蕴结于肝胆之类,治则疏肝止痛、清热利湿,方药仍然在大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胆道排石汤中加减化裁,重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蚤休、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药。
 
    胰腺炎之辨证慢性已如前述,急性期除剧烈之胁脘疼痛外,尚有自心下至少腹之〖HT5,7〗革〖KG-3〗更〖HT〗满而痛,大半属中医之大结胸范畴,治宜釜底抽薪法,方药大多在大柴胡、大陷胸、大承气、胆道排石汤等方药中进行选择。
 
    (4)胁痛
 
    肝炎、肝癌、肝脓疡、肝血管瘤、脂肪肝、胆囊炎、胆结石、胆囊癌、胰腺疾患等均可引起胁痛。确定上述诊断,再进行中医辨证。
 
    肝炎之中医辨证已如前述,以“肝气郁结”、“肝木克土”论治,则大多见效,痛著者可加用金铃子散、乳香、没药、青陈皮等。
 
    肝血管瘤则属肝气郁结、气滞血淤,在逍遥散、小柴胡、柴胡疏肝散等方中进行选择,并重用活血化淤药如乳香、没药、水蛭、土鳖虫、汉三七、三棱、莪术等长期服用,可使肝血管瘤缩小,肝区疼痛消失。
 
    脂肪肝多属肝气郁结,一般兼有血淤者少,病在气分,治法重在行气疏肝,方用柴胡疏肝散加木香、佛手、青陈皮、木瓜、黄芪、丹参。
 
    胆囊炎与胆结石经常互为因果,二者之病机统属湿热蕴结于肝胆,急则少阳,缓则厥阴。少阳者可在小柴胡、大柴胡、三黄泻心、丹参饮等方中加减运筹,湿热重加虎杖、金钱草、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蚤休,痛重加元胡、川楝子、乳香、没药;厥阴者可在暖肝煎、四逆散、疏肝散等方中加减进退,黄疸加硝石矾石散,痛重加大枳实、木香量,亦可加金铃子、元胡,合并湿热加金钱草、虎杖。
 
    肝脓疡古称肝痈,证系热毒内结于肝,治当疏肝泻火、清热解毒为法,方药可在大柴胡、龙胆泻肝、当归龙荟丸等方中加减化裁,加用二花、连翘、公英、败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夏枯草之类。
 
    肝癌、胆囊癌一经确诊,先请西医专科会诊,争取早期手术,如已失去手术机会,则可以中药试治,大多数情况属湿热蕴结于肝胆之类,治则疏肝止痛、清热利湿,方药仍然在大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胆道排石汤中加减化裁,重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蚤休、公英、败酱等清热解毒药。
 
    胰腺炎之辨证慢性已如前述,急性期除剧烈之胁脘疼痛外,尚有自心下至少腹之〖HT5,7〗革〖KG-3〗更〖HT〗满而痛,大半属中医之大结胸范畴,治宜釜底抽薪法,方药大多在大柴胡、大陷胸、大承气、胆道排石汤等方药中进行选择。

    (5)头晕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低血压、贫血、耳源性眩晕、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颅内肿瘤等均可以引起眩晕,首先在确定西医诊断之后再进行中医辨证,则大大提高辨证之准确性。高血压通常属阴虚阳亢、阳亢生风,治法当以滋阴潜阳、镇肝熄风为主,方药可在杞菊地黄汤、镇肝熄风汤、建瓴汤等方药中进行加减,一部分高血压阳亢症状不明显,可采用真武汤、苓桂术甘汤进行治疗。脑动脉硬化大多属血淤,治当活血化淤,此所谓“治风先活血,血活风自灭”,方药可在血府逐淤汤、冠心Ⅱ号、桃红四物汤中进行选择。低血压大多属心脾两虚证或中气下陷证,法当养血补心、补中益气,方药可在归脾汤、补中益气汤、生脉散中进行选择。各种贫血多半属心脾两虚、心肾不交、气不统血范畴。近年来治疗贫血方剂很多,但大都不离上述理法,最常用的方剂有归脾汤、补中益气汤、六味地黄汤、香砂六君子汤等。结合具体病情辨证择方,方药中加入菟丝子、女贞子、枸杞子、何首乌、仙鹤草等则疗效更趋满意。耳源性眩晕大多属中医之“水气凌心”、“湿困心阳”、“痰迷心窍”、“血虚生风”等证,法当清心除痰、宁心利水、温阳化痰等,方药可在苓桂术甘汤、真武汤、五苓散、旋复代赭汤等方中进行选择。神经衰弱及更年期综合征中医辨证较为灵活,有下列几种辨证类型:“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相火过旺”、“水不涵木”、“阴虚阳亢”、“血虚生风”、“肝风内动”、“虚阳浮越”等,方药可在归脾汤、天王补心丹、柏子养心汤、血府逐淤汤、甘麦大枣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抑肝汤中进行选择。

上一篇:哪些人群不宜刮痧?“刮痧”的注意事项

下一篇:糖也是一种中药!中药汤剂中不能随意加糖

  • 本文链接:http://www.yangshengshipu.com.cn/zhongyi/472.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 如果您是一位家长,请为您的孩子选一款学习软件!
  • 如果您是一位老师,请为您的学生选一本好书!
  • 如果您是一位校长,请为您的学校选一套好教材好课程!
  • 如果您对中医药文化教育感兴趣,如果您希望孩子学到更多的中医药文化知识。
  • 果盛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推出《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以及“果盛课堂APP”一定满足您的需求!
  • 《中医药文化中小学生读本》由张伯礼院士作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审定!


  • 如何推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2-03-31
  • 如何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 2022-03-31
  • 如何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水平? 2022-03-31
  • 如何建设高水平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 2022-03-31
  • 如何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弘扬中医药文化? 2022-03-31
  • 如何建设高素质中医药特色人才队伍? 2022-03-30
  • 【 返回 】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果盛教育官方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

    课外书大全读后感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