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吴鞠通《温病条辨》上焦篇笔记抄录
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
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
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
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
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
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肝),风夹温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
凡病温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伤寒由毛窍而入,自下而上,始足太阳。温病由口鼻而入,自上而下。
伤寒论中亦言中风,此风从西北来,乃发之寒风也,最善收引,阴盛必伤阳,故首郁遏太阳经中之阳气。太阳阳腑也,伤寒阴邪也,阴盛伤人之阳也。
温为阳邪,此论中亦言伤风,此风从东方来,乃解冻之温风也,最善发泄,阳盛必伤阴,故首耗遏太阴经中之阴气也,而为咳嗽,自汗,口渴,头痛,身热,尺热等证。太阴,阴脏也,温热,阳邪也,阳盛伤人之阴也。阴阳两大法门之辨,可了然于心目间矣。
东西者,阴阳之道路,由东而往,为木,为风,为湿,为火,为热。湿土居中,与火交而成暑。火也者,南也。由西而往,为金,为燥,为水,为寒。水也者,北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天地运行阴阳以化生万物。
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
太阴风温,温热,温疫,冬温,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翘散主之。
辛凉平剂银翘散方:银花一两,连翘一两,薄荷六钱,牛蒡子六钱,竹叶四钱,淡豆豉五钱,芥穗四钱,苦桔梗六钱,生甘草五钱。
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芦根汤煎,香气大出即成。
明末清初温疫派的闪亮登场,是草医从民间坐堂中杀出名气的,而非御医保守能达到的,打破束缚自己的颈瓶,用实事求是精神,广采博学,细心用之苦难百姓,以救苦救命的菩萨心,以疗效为主,为病人服务。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医道精神,而不是为某一本书服务,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同年代地域不同的病,岂可以某一时代某一个人为圣旨?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何况哪个朝代超过四五百年?江山代代有圣贤,长江后浪推前浪,愿广大中医爱好者,打破束缚,取其精华,去其不合理,悟出新的想法,新的理论,新的方剂,新的中药,唯有这样才能避免中医上一潭死水,一堆复印机,避免已确定新冠病毒是湿瘟,还拼命推出非湿瘟治疗的,二十一味由麻桂辛柴等伤寒方清肺排毒汤,中医内科长期没有风温,湿瘟,暑瘟的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