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阴火与甘温除热之主方补中益气汤
裴正学教授医学笔记摘录
此说创始于李东垣脾胃论,历代医家对此不断发挥,有力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李氏指出:“若饮食失节,寒湿不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故脾症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李氏认为阴火就是心火,这是过胜的君火,独胜的君火。其名为阴火者是与外感实火有别之谓。这种阴火产生的条件有两种:①因饮食不节,寒热不适而伤脾胃;②因喜怒忧恐、损耗元气。两个条件前者是后天之中气损伤,后者是先天之肾气损伤,只有在这两种条件下才能产生心火独盛的形势。
李氏说:“阴火上冲则气高而喘,为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生之令不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以生寒热。”这又说明阴火的临床表现与实火似有大同。
李氏又说:“证像白虎,唯脉不长实有辨耳,误服白虎汤必死。”这里又指出了阴火与白虎汤证之最大区别是脉不长实有辨。后天之中气损伤者,称气虚发热,这是因为气为血帅,气虚则血虚,血虚则血不养心,心火则见独盛,故用补中益气汤,补气生血,才能使阴火下降,这种方法叫做甘温除热法。
除了因脾胃气虚引致血虚阴火外,尚有一原发性血虚阴火,此型则用黄芪当归补血汤。前者所用之补中益气汤在补气生血之同时尚有升清降浊之作用。气足血生则心之虚火自降;清升浊降则胃之虚火自平,因此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之主方。
裴正学,中国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国家级中医师带徒导师、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甘肃省首批名老中医。
(1978.11.7)